false
文章主題
專欄作者
確定
熱門文章
熱門文章
搜尋文章
熱門搜尋
文章主題
專欄作者
輸入關鍵字

文章主題
專欄作者
輸入關鍵字

編輯推介
【銷售陷阱】誤填財務需要分析 買錯保險難追究
2017-07-25
3分鐘閱讀
個案﹕事主一年前買了一份儲蓄型壽險,每月供款約一千五百元,供款期超過十年。後來,他感到供款很有壓力,再翻查保單,發現投保文件中描述的收入及儲蓄額,遠高於實際情況。再回想當初的銷售過程,有關收入及儲蓄資料均由顧問填寫,顧問沒有解釋有關內容,但事主當時不以為意就簽名了。如此情況下,若事主現在因實際收入未能承擔供款而取消保單,可以追回之前的供款嗎?
我們十分同情事主的情況,當保險業界時刻把保險如何幫人掛在嘴邊,但這樣一個不當銷售個案的發生,足令人對保險的印象大打折扣。
如果大家在過去18個月曾經投保,您可能有印象,需要填很多表、簽很多名,其中一張就是「財務需要分析」表格﹙Financial Need Analysis, FNA﹚。其實香港保險業監理處﹙現爲 保險業監管局﹚指引要求,自2016年1月1日起,保險顧問向準投保人建議任何人壽及年金保險產品前,必須進行「財務需要分析」。
「財務需要分析」意在了解準投保人的保障需要,同時亦分析他們的負擔能力。在現行監管下,除非顧問建議的保險產品符合分析結果,或獲得準投保人書面確認其投保意願,保險公司不應接受有關投保申請。
10Life 懇請大家認真地對待「財務需要分析」
但是,在銷售過程中,如果有人爲令投保申請得以通過,而虛報準投保人選購產品的目的, 或在負擔能力「報大數」;而投保人未有留意,草草簽署,這項措施就彷彿變成雙刃劍,削弱了投保人往後抗辯的籌碼,因為當初申報的資料是由準投保人自行簽署確認的。所以,在進行「財務需要分析」時,您必須留意﹕
- 如實申報購買產品的目的及負擔能力
- 對於須親筆﹙手寫﹚填寫的部分,內容須符合您的個人意願
- 當發現有任何錯誤之處,不要簽署表格
- 顧問有責任解釋「財務需要分析」的結果。若發現顧問輕率處理,請份外小心
就著上述個案,10Life亦向顧問徵詢意見。他們普遍認爲,由於事主已經簽署確認分析結果,基於「內容失實」而追回之前的供款殊不容易,建議事主可先向所屬保險公司投訴該名顧問之不當銷售行為,試一試能否取消保單、取回供款。除此之外,部份顧問亦提出其他方法,減少取消保單帶來的損失,如「透過降低保額以減少每月供款」、「行駛『保費假期』權益」,詳見下圖,這些當然亦要視乎保單條款。
如閣下有任何保險的疑問,想獲得額外意見,可透過10Life app「匿名問問題」,即時得到多個持牌顧問的回覆!
免責聲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