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重點
【財務自由/被動收入】儲蓄加投資就夠?睇漏呢點隨時一舖清袋
人人崇尚「財務自由」,意指不用再為錢而工作,單靠資產產生的收入(被動收入,Passive Income),已足夠應付日常開支。近年更流行「FIRE」一詞,即經濟獨立、提前退休(Financial Independence, Retire Early),鼓勵透過積極儲蓄及投資等方法,來迅速累積財富,從而提早提休。但以上說法往往忽略了保險這個關鍵事項,無論是意外或突如其來的醫療費用,都會產生一筆龐大費用,有機會蠶食被動收入中的本金,令「財務自由」夢碎。
甚麼是財務自由?
坊間一般認為,財務自由概念由日本裔美國人羅伯特·清崎(Robert Kiyosaki)於其1997年出版的暢銷書《富爸爸·窮爸爸》中最先提及,當中提到多個概念,包括資產與負債的分別,以及只有從資產不斷產生的現金流,即被動收入,才能令人達到財務自由,而不是工作產生的主動收入(Active Income),因為一旦退休或失去工作,便會失去收入,然後靠積蓄度日,直到銀行存款等於零。
被動收入資產包括: |
|
舉例來說,假如你每月支出為10,000港元,一年下來便是120,000港元,只要一年中從股票、債券、租金或儲蓄保險等收取的利息或分紅大於或等於120,000港元,理論上便永遠毋須動用到本金,從而達到財務自由。
通脹或資產價格跌隨時失預算
現時有不少的「方程式」來計算如何達成財務自由,例如將逾50%收入作為儲蓄,或總資產需達到年支出的25倍,並用來投資,再每年從中取出約4%作為全年生活費等。這些「方程式」都建基於很多假設,例如每年有一定的投資回報、通脹於某水平浮動等。
不過,現實十分殘酷,資產價格可以暴跌,變成一文不值;通脹攀升,亦會令每月支出大增;加上股票或債券有機會停止派息,種種原因都有機會令財務自由這個如意算盤未能打響。
儲蓄投資前應先有足夠保險保障
此外,近年錯失恐懼症(Fear of missing out, FOMO)的風氣更是盛行,坊間強調投資來達成財務自由,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保險保障,即使這一刻有足夠的被動收入來達成財務自由,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,亦有機會頓時失去預算,被迫出售資產,動用本金醫病,最終令被動收入大減,最差者可能需要回歸勞動市場工作,更不用說醫療通脹往往高於一般通脹。
故此,要思考達致財務自由,取得大筆被動收入前,不應該遺忘以下3大注意事項:
1. 若預算許可,盡量投保醫療、危疾及人壽等保險,以妨一場意外或疾病影響人生收成期;
2.管理好儲蓄水平,為防現金貶值的同時,亦要有一筆流動資金處理突發需要;
3.最後才是將餘下資金用作投資增值,甚至是投機,當然分配比例會隨年齡而變動,例如年紀漸增時,投機資金比例會逐步減少,所以定期檢閱資金分配亦十分重要。
有關保險產品事宜,歡迎與10Life保險顧問聯絡。
註:本文最後更新日期:2022年7月22日。
10Life 產品比較和 10Life 保險評分由獲保監局授權持牌保險經紀公司 10Life Financial Limited(保監局牌照號碼為FB1526)營運。10Life 產品比較和 10Life 保險評分乃根據產品資料、事實陳述以及數據,並以一般消費者作為對象,從而作出數學運算,並不受與保險公司任何形式之合作或所獲得之費用所影響。
10Life平台上之任何資訊(「10Life資訊」),包括但不限於產品比較、產品評分、網誌文章等,旨在向香港特别行政區(「香港」)境内人士發布,所有信息及服務對象為於身處香港境内人士,僅供一般教育及參考用途。10Life資訊無意,也不應被視為對任何保險、金融或投資產品進行受監管建議或專業建議、推薦、批准、認可、邀請或招攬。10Life資訊並沒有考慮閣下之個人需要,閱覽有關資料亦不應被視為正在進行個人合適性評估,且不足以構成任何購買保險產品決定的依據。購買任何保險產品或進行有關保險決定前,閣下應以保險公司提供的資料為準,自行進行研究,及/或尋求持牌保險中介人的獨立及專業意見。10Life資訊是以最大努力從不同渠道收集、驗證、更新而成。10Life集團及其附屬公司、關連人士、代理、董事、職員、員工將不會就有關資料引致的責任、索償或損失負上任何責任,亦概不保證或擔保有關資料之準確性、完整性和適時性。
所顯示保費資料尚未包括保險業監管局收取的保費徵費,並均四捨五入至港元個位數。
如閣下對 10Life 產品比較和 10Life 保險評分有任何意見,歡迎電郵至 enquiries@10life.com。